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一讲:论唐传奇的“史才”与讽喻功能——以《郭代公》为例

Body
6月11日晚,中文系(珠海)在海滨红楼十五栋一楼会议室继续举行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一讲,由张伟老师为我们分享《论唐传奇的“史才”与讽喻功能——以〈郭代公〉为例》,蓝青和马峰两位老师担任点评人,讲座由邓菀莛老师主持。张伟老师系武汉大学古代文学博士,中山大学中文系(广州)博士后,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、中国古代诗文评。

首先,张老师详细为大家介绍了《玄怪录》中《郭代公》一文。她指出,历史上郭元振实有其人。郭震,字元振,魏州贵乡人。《郭元振传》见于《新唐书》卷一百二十二。此外,张说《张燕公集》有《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》,作于开元元年之后不久。张说与郭元振同朝为官,感情笃厚。牛僧孺805年中进士,开元元年距此不到百年。他写郭代公,颇像当代人写民国人物。仔细琢磨这个故事,牛僧孺的写法实有深意。他将郭代公的真实经历做了各种重组和扭曲,对郭代公的生平经历和悲剧命运进行多重包装,通过讲述郭代公巧救无辜女子智杀公猪精后获封代国公的传奇经历,借此影射开元初波澜诡谲的政治风云,讽喻唐玄宗逼父退位、借故贬谪功臣,将史官的春秋笔法发挥到极致。读者反复沉潜,将故事与史实两相对照,方能了解其中的原委,体会作者的深意。
在报告的第二部分,张老师列举了学界有关“史才”的主流观点。比如陈寅恪认为,“叙述离合悲欢,即所谓史才。” 程千帆提出“作者的史才、诗笔、议论,即叙事、抒情、说理”。卞孝萱认为“对这几句话虽不应机械地理解,但诗的美刺、史的褒贬精神,在某些唐人小说中也有体现”,“《莺莺传》中忍情之说,即所谓议论。会真等诗,即所谓诗笔。叙述离合悲欢,即所谓史才。皆当日小说文中,不得不具备者也”。接下来她介绍了自己的观点,即叙事能力是“史才”最基本的含义,“史才”的较高层次为“良史之才”。“史才”应以德、敬之心为基础。张老师认为,赵彦卫所指之“史才”有两层含义:一是叙事能力,二是通过叙述历史融入自己的判断,“成一家之言”,以微言大义警醒世人。优秀的传奇通常具有比兴寄托,此种兴寄建立在“史识”的基础,往往具有借古讽今的寓意,客观上形成讽喻效果。

在报告的第三部分,张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讽喻诗与讽喻传奇的区别。她引用《云麓漫钞》中的一段话:“唐之举人,先借当时显人,以姓名达主司,然后投献所业,逾数日又投,谓之‘温卷’,如《幽怪录》、《传奇》等皆是也。盖此等文备众体,可见史才、诗笔、议论。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,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也……余尝取诸家诗观之,不惟大篇多不佳,余皆一时草课以为贽,皆非其得意所为,故当富而猥弱。”她认为讽喻传奇“多造隐语,人不可解”,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曲折反映,讽喻诗则“为君、为臣、为民、为物、为事而作”。她详细分析了《郭代公》中牛僧孺的“史才”与讽喻手法。传奇中代国公郭元振,开元中下第……”,现实中郭元振“十八擢进士第”。开元元年,郭元振进封代国公,兼御史大夫,为朔方大总管,以备匈奴。传奇中郭元振所救之人是为父母所抛弃的女儿,在现实中是为子所逼的睿宗,伦理含义是一致的。传奇中《郭代公》郭元振执正以诛妖,其行为是正义的。现实中郭元振一方面反对睿宗废太子,一方面保护睿宗免受太子伤害,在“执正”这一点上,传奇与历史相一致。《郭代公》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故事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。唐人好新奇,《玄怪录》以俳谐方式来讽喻,刻意在传奇与史实之间保持若即若离、不即不离的感觉,既投合了名公巨卿喜爱嘲谑的心理,也实现了讽喻效果,为牛僧孺赢得了声誉,“其所著作,世遂盛传”。
在报告的结论部分,张老师强调,部分唐传奇确有讽喻功能不代表所有的唐传奇都有讽喻功能,就像讽喻诗只是诗歌类型之一种,不代表所有的诗歌都有讽喻功能。传奇作者善用“隐语”,以曲折形式表达思想,造成了理解的困难。传奇是否有寓意,还要结合写作背景、作品的创作时间、文中逗漏出的信息来综合判断。若不加区分地深究传奇背后的讽喻之意,则有可能穿凿附会,陷入索隐的泥潭,不仅失去了研究的初衷,对于理解作者的原意也无益处。
在张老师分享完毕后,蓝青老师进行了相关点评。她认为张老师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,论文选题也很有价值,对我们熟悉的“史才”进行了新的解释,颇具启发性。蓝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她认为可以把唐传奇的“史才”上溯,和魏晋南北朝“史才”对比,增加文章深度,另外“讽喻”一词可以再详细解释。紧接着马峰老师进行了点评,指出文章在字词、引用方面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:《郭代公》个案在讽喻类传奇中地位如何,讽喻类传奇在整个传奇作品占多大比重,这些问题应当在文中进行解释。张文澍教授也对演讲进行了评价与卓有成效的建议,而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想法或困惑,大家讨论热烈。

沙龙最后,一直鼎力支持沙龙的系副主任(主持工作)朱崇科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。他称赞张伟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(“自带笑声”),分析文本很有感染力,同时他建议大家写论文在选择典型个案时要慎重,要考虑到所选的个案是否能够涵盖研究对象的复杂性,反过来,不能先入为主,以既有观点挑选个案,这对我们的论文写作很有启发。同时,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自留地深挖和跨学科处理问题,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,既要内行(insider)夯实根据地,又要有外在(outsider)的客观,做更强大的自己,从而造福学界。